“雙碳”目標提出之后,各地區、各部門都在積極推進“碳達峰”與“碳中和”工作,各大企業也在積極謀求能源轉型和綠色發展道路。但企業在轉型的過程中,碰到各種難題也不可避免。
“雙碳”目標的達成顯然不能靠運動式地一刀切。如何循序漸進地完成能源結構轉換?資本市場對于“雙碳”概念的追捧是否合理?對于一家企業而言,數字技術能否幫助其實綠色低碳發展?實現“雙碳”目標關鍵點在哪?
2021年9月7日,首屆中國數字碳中和高峰論壇將在成都舉行。會議召開前夕,圍繞上述話題,《每日經濟新聞》記者采訪了天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天能集團)董事長張天任。創立于1986年的天能集團,是國內新能源動力電池的領軍企業,旗下有天能動力和天能股份兩家上市公司。
傳統能源轉型是必然趨勢
NBD:作為一家深耕電池領域多年的老牌企業,天能集團是怎樣實現綠色發展的?怎么助力實現“雙碳”目標?
張天任:我認為,“雙碳”目標是非常及時和適時的。對于天能集團,創業之初,我們就明確公司發展方向始終與能源相關。而能源的發展經歷這么多年,勢必要從傳統能源向清潔能源轉變。也就是說,我們怎樣按照政策要求,根據國家發展大勢,在一個以化石能源為主導的傳統能源體系中,走出一條能源的清潔化之路,這是我們的歷史使命。
首先,我們大力發展綠色出行。天能集團1998年就成功研究出中國第一代動力電池。在嘗試過程中,我們實現從普通的鉛蓄電池到高性能的免維護閥控式鉛蓄電池、膠體蓄電池等一系列技術進步,為我們實現“雙碳”目標和發展戰略奠定基礎。
第二,電池制造過程當中,從產品設計的生態化到制造的清潔化,以及產品應用以后無害化地處理,形成閉環式的運營,我們在產品自身制造過程當中,能為“碳達峰”“碳中和”作出積極貢獻。
第三是圍繞“雙碳”。中國是電力大國,電力是排放主要來源,那么就要在電力上下功夫。在發電側,會出現發電過剩的情況,比如說后半夜,因此在發電端我們可以把多余的電儲存起來。在供電側,我們要建立一個能源的智能化儲存平臺,“削峰填谷”,使電能、電壓能夠平滑地輸出,這就是我們講的安全用電。在用戶端,例如一個家庭,也可以是我們的能源儲存,使它用上清潔能源。比如,家庭屋頂上可以有光伏,房屋邊上可能有風能,轉換為電能后它可以跟電網連接交叉使用等。
數字技術助“雙碳”目標達成
NBD:目前,各行各業都希望數字經濟能夠成為自己發展的引擎,特別是在推動能源結構轉型以及能源升級等方面。天能集團是怎么運用數字技術來推動低碳發展的,能否介紹一些具體案例?
張天任:天能集團的低碳發展,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。首先,我們要有全球化的研發體系,利用大量的數據、數字技術進行產品的研發;其次,我們要建數字工廠,現在我們鉛電池、鋰電池的制造場景就是數字化運行,也就是智能制造;第三,產品賣出以后,我們要掌握產品的信息、產品的終端。我們的數字技術直接應用到了用戶,跟用戶進行鏈接,既能促進銷售,又能服務客戶。
利用數字技術,我們遠程服務、遠程配貨、遠程報單,這些全部是數據,這些數據我們以前是不知道的。說白了就是,直接從制造端到B端到C端全部打通,實現銷售服務一體化。此外,天能集團建立了回銷一體化的云平臺,用戶使用手機點擊,就可以到就近的門店把廢電池、舊電池換成新電池。
一個產品從設計、制造、到回收再利用整個循環完成,都能夠以數字來賦能,不光是自己內部的智能制造和利用的信息化數字技術上,更重要的是在產業鏈上下游都利用數字打通。這樣,不光企業自身享受到了數字技術的紅利,整個產業鏈都能夠協同發展,共享數字技術成果,能夠為我們的行業做出更大貢獻,也是我們利用數字技術來實施“雙碳”戰略的一個方面。
NBD:您怎么看待資本市場對于“碳中和”的追捧?這種追捧對一家上市公司而言會產生怎樣的影響?
張天任:資本對未來的趨勢有敏銳性,對新興產業、朝陽產業、有潛在投資價值的股票進行追捧,這是非常正常的。很多的企業在各方面進行了投資、研究、生產、營銷的布局,在這個過程當中,涉及到“雙碳”,跟“雙碳”有關的一些企業、一些股票,得到了投資者的熱烈追捧,但有的好像有些追捧過度。“雙碳”的大戰略與大方向是對的,但它不是一天兩天、一年兩年就能解決的問題,而是一個持續的、不斷發展的、中長期的過程。所以,我們還要以長遠的眼光看待這件事,要理性地看待資本市場。對于有些遠遠超出投資價值和基本面的一些“概念股”,我想投資者也需要謹慎。
來源:每日經濟新聞